5·17原创研究 | 同性亲密关系中的角色

CW未命名色彩 2021-05-17
图片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作者 | ColorsWorld学术组

制作 | 茜茜

图源 | 网络




背景与问题提出



无论是同性交友软件中“0”“1”“T”“P”等角色标签的选择,还是日常场景中围绕“0”“1”“T”“P”开展的话题,乃至饭圈女孩磕CP时的“瓜”“花”,角色似乎成为了与性取向密切关联且同等重要的具有身份意义的区分体系。这些标签在大众眼里仿佛都有一种特定的“原型”,或者说刻板印象——有着特定的外形和性情,这在文化、娱乐等领域中体现地最为明显。然而由于同性亲密关系的呈现仍停留在私人领域,我们很难知道这样的角色区分体系究竟是“墙外”世界对同性恋群体的误解,还是在具体亲密关系中真真切切践行着的行为模式。CW内部在聊起这一话题时普遍认为这样的刻板印象与真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迫切地想知道角色对于同性恋群体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角色是否可以和角色标签划等号?


我们先从语义角度来看看这些角色标签是什么:对于gay群体来说,中文语境下的“1/0/0.5”体系与英文语境下的“top/bottom/versatile”基本对应,这一体系由性行为中的体位偏好决定,在学术文章中多被称为“性角色”(“sex role",“sexual self-label”)(Wei & Raymond, 2011)。而在les群体中,常用的“T/P/H”体系是从台湾流行至大陆,虽然T是Tomboy的缩写,但在英文语境下较常用的区分方式是“butch/femme/androgynous”的体系(李银河在《酷儿理论》中直接将“butch-femme”翻译为“男角-女角”),均强调穿着、发型等外在表现的男性化或女性化,而在性方面则不具有如同“1/0/0.5”的明确定义(Levitt & Hiestand, 2005)


在国内外对角色的研究当中,较为常见的是将角色标签作为一种静态的范畴探究其与个体性别气质、择偶倾向等特征的相关关系(Johns等,2012;Zheng & Zheng, 2012;Zheng, 2019)。关于个体对这些角色标签形成认同的建构过程,对gay群体的研究大多关注性实践中的权力关系(Moskowitz等,2017),而对于les的考察则更倾向于挖掘过往经历中的反常规的社会性别表达与标签认同的关系(Levitt & Horne, 2002;Zheng & Zheng, 2016)


以往大多数研究的局限性是将参与者直接划分到体系中的不同位置中,很少提及他们对这些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很少能看到个体叙事。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同性亲密关系中双方在相处状态上是否有明显的区别?


为什么有些个体依据二元体系划分角色而有些个体不做划分?个体的角色认同是由什么建构而来、如何建构的?角色是否具有流动性、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在二元体系的角色标签外,可以采取哪些维度对个体角色进行更为实质性的描述?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希望从个体对具体亲密关系的叙述着手,然后再围绕角色这一话题探索叙事者对角色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定位,并从建构的角度探索具体角色状态发展的动态机制


关于研究对象,以往的相关研究中gay与les群体一般是分开研究,在方法和结论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割裂,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预设gay与les群体的差异并不影响上述问题的回答,故通过同样的研究手段及分析方法进行探讨。另外,本研究聚焦于年轻一代的性少数群体的状况,所得结论与前人研究相比具有一定的对照和补充意义。



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主要使用了基于便利抽样和目标抽样的半结构访谈,并通过Nvivo软件对访谈稿进行质性文本分析


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后,我们共招募到70位受访者,并经过初步讨论筛选出18位以同性亲密关系为主的受访者。其中包括7位顺性别女性,11位顺性别男性;年龄在18-27岁之间。其中有5位已参加工作,其他均为学生。


访谈方式为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了解受访者的感情经历及关系中的相处状态、聚焦角色相关话题(自我定位、认知、角色形成过程和困惑等)以及引导受访者补充其它相关经历。


访谈转录为文字稿后,利用NVivo软件进行质性文本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①参考访谈文本和前人研究理论进行“推论-归纳”式编码(为保证编码的可靠性,多位研究者同时进行编码再检验一致性),

②对编码得到的主要类目(概念)进行总结,

③针对特定研究问题,分析类目与类目之间的关联性,

④归纳识别出几类典型的受访者。



核心结论



图片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个体角色定位,这是一个认识层面的概念,涉及到个体是否会用社会中已有的二元体系(1/0/0.5;T/P/H)对自己进行划分/归类。其在生活中表现为具体亲密关系中的相处状态和择偶倾向。


通过访谈,我们认为更广义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角色定位仅仅是在传统划分体系下的自我认同(无论个体使用还是不使用该体系下的标签),属于认知层,还应包含表现层的维度。因此我们尝试根据这三个维度对个体进行类型建构——对自己的角色认同、亲密关系中的相处状态、对伴侣角色的预期。通过聚类分析(K-modes聚类)识别出了三类比较典型且稳定的个体:

1

角色认同非二元或完全不划分,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状态相对平衡,对伴侣的预期则倾向于中性/流动的性别气质。

2

角色认同非二元或完全不划分,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状态相对平衡,对伴侣的预期与角色&性别气质无涉。

3

在角色定位时使用1-0、T-P的二元划分,但对该角色或这种划分方式缺少认同感;在亲密关系中双方存在明显的照顾-被照顾、依赖-被依赖、主动-被动之别,同时ta们对伴侣的性别气质的预期又趋近于典型的男性/女性气质。

 

从更底层的角度考虑,个体的角色及角色定位是由众多因素建构而来的。首先它直接受到了外形/性别气质/性格的影响,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家庭关系(通过影响性别气质间接影响个体角色定位),在早期性幻想和早期情感经历中有了对角色最初的意识和自我定位。其中情感角色具有更为明显的流动性,会经由后续的情感经历发生变化。然而单单这些并不能决定个体的角色定位——社会文化(社会规范以及LGBTQ伙伴的多元声音)会影响个体对角色标签/体系的理解、塑造对角色划分的态度,决定个体是否会用角色标签/体系进行自我定位,以及是否认同角色标签。


无论在哪一层面,都会有性角色和情感角色两个方面,之所以上图中未明确指出性角色/情感角色,是因为我们在访谈中并未发现二者之间的强对应关系,且二者均遵循上图中归纳的规律。



详细分析



提示:这一部分篇幅稍长(摘录了受访者原话作为论据),如阅读时间不充裕可略过直接看讨论部分。


1

亲密关系中的相处状态


1.1

日常生活相关



受访者叙述的对伴侣的照顾可能有很多种,可能是力量型的主动保护和解决问题,也有温柔细腻的:但是可能这种照顾也不是那种刚才你提到的主动,这种可能主动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力量型的。但是可能我这种照顾是比较温柔的啊,或者是比较内心细腻情感的那种。


主动、照顾、付出的角色一般在描述心理上的动机时会提到这样做能够“给我自己带来一种满足感,或者说我自己是被需要的这样的一种感觉”


被动、依赖或被照顾的角色一般是在感受到对方的关注与宠爱之后产生一种“享受”的感觉,或者是因为对方的气质和性情产生了想要依赖的感觉。


他很照顾我的感受,我也很愿意把我自己都交给他,我什么都让他来,也很享受他宠着我这么一个状态。


她本身那种偏T的特质比较严重,从内到外的,她的平常穿着打扮或者是她的那种沉稳性来说,就会让你觉得可以去依靠她。


对于相处状态不分明的受访者来说,在一段关系中的平衡感其实不一定表现为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差别的或相互的——依赖对方和包容对方、照顾对方也是可以共存的。这也间接表明了个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角色不一定是“主动-照顾-被依赖”或“被动-被照顾-依赖”的对应关系。


我会觉得感情上我依赖她比她依赖我更多,但我觉得这是我们两个人依赖型人格的区别,体现在我可能更经常主动找她说话,然后让她多跟我聊聊天这样;在生活上其实我照顾她相对比较多,因为我有那么一点点强迫症倾向,就有些事情我觉得必须我来做。


我的脾气不太好,有时候会很暴躁,但是她是会很温柔地来包容我的这个问题。但她对我的依恋程度是很大的。我觉得好像我是那个比较有自己的独立性(的一方)。


1.2

性相关



在受访者对性方面的状态描述中我们发现了两个关键的维度:主动/被动、插入/被插入。与刻板印象不同的是,这两个维度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有很多案例都是被插入方在性方面更主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二者是相对独立的。


一般认为被插入的一方是被取悦的角色,但对于习惯了插入对方的受访者来说(不论性别),被对方插入一般认为是对对方的一种取悦、是一种具有消耗性的行为:“前期一般是当1,然后后期因为可能说关系本身有了这样的一个稍微反转的情况,所以后期在床上也是有点反转的情况,但是我这么做的原因就是纯粹就是为了让他开心。”


有少数gay表示没有过插入行为,原因是“不喜欢肛交的方式”


在一段亲密关系内扮演插入和被插入角色的频率大致平衡的受访者多为les。


图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剧照


1.3

与期待的匹配情况



关于对方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受访者的情况各异,总体来说多数受访者更希望关系是双向的,会因为对方在床上不接受双向取悦、不与自己倾诉、不及时沟通问题、或者过分粘人,甚至在能力上的不匹配也会引发一些负性情绪;符合期待的一般会是温柔、细致、成熟、独立这些属性所带来的,也会有一些gay受访者主动提到了对方的男性气质(如豪爽性格以及身材等等)。


基本上把我当成小朋友在照顾。有一种找了一个爹的感觉,怪怪的。


他特别任何时候都特别喜欢缠着我,我可能就是和别人关系比较亲密的时候就是也会喜欢缠着别人但不会一直缠,我可能就突然那么的几分钟,或者十分钟,会特别亲密,但是我对自己还是有一个冷静期的,就是在冷静期里面,我不太想靠近别人,就想自己独处那种感觉。


非要说不满意的地方的话,第一是因为她本身的抗拒性以及她反馈得比较少一点——就会觉得这件事情的双向性比较差一点,所以可能觉得她没有爽到,或者是她没有像你这么开心,就会觉得有点愧疚,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改进。


他比较闷嘛,不是很喜欢那种情感的表达流露之类的。这会让我感觉可能跟之前的不太一样,不太习惯,不太能够摸清他到底怎么想的。


另外,即使是认同为T的les也不希望女朋友把自己当成男生来相处,也不喜欢完全母爱式的照顾;即使是认同为1的gay在生活中也需要向对方倾诉、需要对方的成熟、需要对方表现出爱意。


1.4

相处状态变化



关于关系内的状态变化,受访者提及较多的是由于过度的不平衡引发的关系破裂:


他可能想有各种各样各种满足的方式来让我更开心了,让我离他更近,但是我的处理方式可能就是,你对我好,让我也很开心,就这样,但是我找不出什么合适的方式回馈你。


其实我后面到现在可能才了解到他的性格,就只是在他需要陪伴的时候需要人陪,但其他时候还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人。我特别当时是因为这样的关系不太平衡,舔狗当得很难受,所以他提出来分手我也就结束了。


也有一些变好的情况——经过有意调整或者越来越熟悉之后逐渐进入比之前更舒适的相处状态:


因为我在和他的这段关系里面,我一开始想表现出一种文弱小受的样子,我觉得1都会喜欢这种样子。但后来我发现,他内心居然比我更软一点,所以我就慢慢开始表现出自己强硬的一面,把自己真正的性格暴露了出来。


性方面的角色在关系内也会发生转变,一般是由于性实践因素导致。


一开始我做0,但他就是那里比较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没有意义,我也不知道他爽在哪里,然后后来我就把他推倒了,然后后来就是我做1。


开始的时候,她做1会更多一些,因为她当时觉得她做0没有什么状态,然后我也没有很在意。一到两个月之后基本变成了一个你来我往的状态。按她的话说是她开发了自己做0的潜质。但从更理论一点的角度来看——我们聊过,好像是因为她做0时的心态有点不像顺性别女性被插入的心态而是更类似一个gay做0的心态。


2

角色定位与认知


2.1

自我角色定位



对于角色定位的分析,我们不仅关注受访者怎么认识和描述自己的角色,还关注受访者是否对自己的角色有归类行为、怎么进行归类。大部分受访者表现出以下特点:多数受访者被问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时会用已有的二元体系(前言中提到的)中的词汇描述自己——“如果要划分那么我应该是偏……”,或是用一个0-1之间的小数(如0.45)来描述自己所处位置;很多受访者会将性角色定位和生活上的角色定位分开描述,多数案例中二者并不具有刻板印象中的对应关系;其中les在描述性角色时会使用攻/受、1/0等gay角色体系中的词汇。很多受访者虽然会在这个框架下用这些词汇去进行描述,并且也不排斥在交友软件上选择相应的标签,但是并不会将自己明确归入某一类,对角色标签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认同感。


一些表示“完全不划分”(即也不会将自己定义为0.5或H)的受访者解释为难以将自己定位到角色标签体系当中,或不喜欢/不认同这种划分方式(更详细的原因见下文“对角色划分的态度”一节)。


我会感觉,在关于H的描述里面有符合我的部分,在关于T的描述里面也有符合我的部分,或者是关于P的描述里面也有符合我的部分。感觉自己并不是严格地属于某一种属性。


如果是1/0的角度,我不喜欢这个维度, 我更认同自己是M。


也会有一些人提到面对亲密关系和在单纯约炮两种情境下自己的定位差异:


如果是约炮的话,可能是我最近的状态是比较倾向于我被进入的单向的状态会多一点点,所以在小软件上给自己贴P标签是这个原因。


亲密(性)关系里选择比较多,变化比较多,也不是很固定,可能都可以尝试。但如果要选择恋爱关系的话,是至少一段时间内都比较固定的。然后我自己也不太习惯说在恋爱中角色互换,所以我觉得如果只能选一种的话,我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做0。


2.2

对伴侣角色的预期



我们认为,了解受访者对伴侣角色的预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角色定位。受访者在描述中对性别气质提及的最多,其次是伴侣的性角色、人格特征以及角色刻板程度,对伴侣的角色认同标签并不那么在意。


我们通过子项目关联分析挖掘了对伴侣角色的预期与自我角色定位的关系,发现:

1

更看重对方的人格特质(如温暖、擅长表达)、 且不希望对方的角色是极端的或刻板的(如“铁T”、“娇妹”、“纯1”等等)的受访者一般不为自己划分角色。

2

希望对方具有中性气质(既不偏向男性气质也不偏向女性气质)的几位受访者的自我角色定位为1/H。 “可爱一点的,不能过于彪悍,也不能太女性化”或者“男女特质兼备的”

3

更偏爱男性气质的几位受访者的自我角色定位为0/0.5,所描述的男性气质包括豪爽、积极阳光、热爱运动等。

4

喜欢女性气质的一位受访者的自我角色定位为T。


虽然对伴侣的预期各不相同,但问及亲密关系中的理想相处模式,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常会提及“相对独立”“相互”“互动”“平等”等关键词(但也有一些人直率地表达了自己更希望被照顾、被陪伴)。


图片

Source: The Gender Spectrum Collection


2.3

对角色标签/体系的理解



谈及对常用角色标签的理解,受访者普遍认为1/0/0.5主要是床上的划分(包括les也会使用1/0来指代床上的角色),这也是在性方面没有插入行为的受访者无法认同该体系的重要原因;少数受访者提及了“攻受”,认为这是可以包含心理层面上的一个划分方式。


而对于T/P/H的划分方式,则没有发现共识性的理解,也正因如此les更难根据已有体系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划分。


是在一些外在的,比如你的发型,你的着装。


它可以同时运用到生活和性,两个方面上都可以。


如果你在床上更主动的话,我觉得就可以把你统称为T。


如果是T的话,她可能就是会想要保护她,然后她会想要照顾对方,然后想对对方好那种。这大概是以心理的方式来分的 。


除此之外,受访者也谈及了对某些标签所对应的群体的印象:


0和T更不可能是双性恋,P似乎比较稀有。


也不是说要固化某一种形象,但是可能或多或少,比如对方是1,可能他会更多的想要去承担一些什么责任,或者说能够有一种更……怎么说呢?会有一些比如说我是0的话,可能会感觉他更主导这种关系一点。


有时候那些说自己纯0的人,当然不是所有人,会有一部分人就是完全没有安全感,特别不独立的一批人,当然有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我会比较看重这个。


很多T不太想当女生,包括我也是,不太想当女生,有可能是那种性别认同障碍。


除了标签本身,一些受访者对亲密关系中的角色体系表达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认为角色是不带有情感色彩的、可变的、非二元的、多维度的:


它就只是一个定位,就像只是男女或者说老人、青年、小孩这样的一些划分,它是基于客观的因素的划分。但是它本身没有太多的一些情感偏好或者说价值观。


就身边的人给了我一种认识吧,就感觉角色也没那么固定。


我觉得它是一个光谱,就算划分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划分,只是刚好两个点落在这个位置而已,它是灵活变动的。


你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义为1,虽然你存在S的行为,但你不会把自己定义为S,但如果你不喜欢划分1/0你就可能把自己定义为1,看个人喜好。


2.4

对角色划分的态度



典型的声音认为角色标签或属性划分的意义在于择偶时容易快速筛选匹配(尤其在交友软件的环境下),而对于恋人来说并不重要。原因是在宏观上认为现实情境复杂难以简单划分,或认为常用的角色标签体系是父权制度/异性恋霸权的体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在微观上认为角色标签所关联的刻板印象、社会规范可能会影响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体表述如下:

1

利于择偶时快速筛选


就跟公司筛简历一样,非常随意地定几个标准就筛过去了。交友也是嘛,你在上面肯定也是要在大量信息中筛选最合适的,也是挺合理的其实。


有一个标签来定义你,你就能很快地找到你需求的另一半,所以我觉得这个标签代表了一个很速食化的交友过程。

2

关系内的区分没有必要没有意义


就只是我和男生相处得很舒服,就和男生相处;恰巧我对这个人很有感觉就好,而不是因为这个人很符合男性中的女性化设定所以我喜欢他这样。


我觉得除了在讨论性爱方面的时候需要划分,(亲密关系中的)其他方面好像并不需要特意划分。在异性恋中的男女模式也是有多样的,也并不是那么固定,所以这样直接映射到同性关系中来的话并没有什么意义。

3

现实情境复杂难以区分(主要是les表达的)


因为这些东西并不像我们在课本上看到的概念那么明确。


但是女生的情况要复杂一些,是不能把1和0的角色照搬到女生这边的。女生的话我觉得不太会出现“今天晚上想要上床然后上个软件搜一下就能确定上床的对象”的情况。

4

本质上体现了男权/异性恋霸权


我觉得这个体系(1/0)是建立在那种男女的、以男性为主导的观念里面衍生出来的东西。就首先我就不认同异性恋中一男一女的关系就是男方保护女方,所以我也不会觉得男同性恋中就一定要有这样的划分,这只是在模仿那个不合理的男女关系而已 。


我觉得像区分T/P区分1/0按男女性气质来区分的原因,其实很大部分在异性恋者。比如(异性恋者)嗑CP,怎么都得分出个上下来,而且还只能逆CP还不能逆上下。有一些LGBT内部的人也会受影响。

5

抵触给他人贴标签、抵触规范


在这样一个体系里面的话,你想要用这套话语你就用吧。我可以按照你的定义去说,可以贴标签。但是如果你说我被贴了这个标签就应该怎么样的话,就会有点抵触。


你在划分T/P/H的同时你就分配了一个,有点类似于刻板印象,但这个刻板印象是没有办法覆盖到所有人的。既然是社会建构的,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要不要去遵守它。如果你说非得要把所有认同为女同的人都要给自己分上这个标签,那也太强制了;但如果有人愿意说“我就是一个铁T”或者“我就是个P”,那也没有问题嘛。


图片

Source: The Gender Spectrum Collection


3

角色形成过程


这一部分聚焦角色的建构,这里的“角色”主要是指受访者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但也会参考受访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角色状态。


3.1

外形、气质、性格直接影响自我角色定位



外形方面,身高和外表是影响个体自我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gay群体。


由于“1应该比0更高”的刻板印象,身高相对较高的男生更可能认为自己应该做1,而身高较矮的男生则会认为自己偏0,部分男生会根据自己的身高判断在某一段关系中的位置。外貌同样是影响因素之一,长相粗犷健壮的男生更可能做1,长相清秀、肤色偏白的男生更可能做0。这说明个体自我角色定位的过程会受到外界社会期望的影响。


与对角色标签的理解一致,一些Les的角色定位也与从小到大的发型有关,习惯留短发的女生会认为自己更偏T,并且认为留短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比较中性化或男性化的性格;而习惯留长发的女生可能会认为自己更偏P、更具女性气质。


性格则和生活中的情感角色的关联更大,而和性角色关系不大。更温柔、细心、柔弱、偏中性的男生会认为自己更“偏0”,性格更为强势并更希望对方依赖自己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性格上“偏1”或认同为T。不划分角色或认同为H的几位受访者则认为这和自己性格“多变”“复杂”“没有很典型”“愿意尝试”有关。


3.2

家庭因素对性别气质的塑造



家庭相关因素经由对受访者性格和性别气质的塑造最终影响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角色和对伴侣角色的偏好。或许是因为父亲在成长中的参与程度的变异性较大,相较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几位受访者对同性或异性的态度更多受到父亲的影响,如父亲角色的缺失、与父亲的矛盾等都会影响对自身亲密关系角色的认知。


男同性恋群体中,报告受家庭影响的多为角色定位“偏0”或在关系中希望作为被照顾一方的男性,具体表现为具有一些偏女性化的特质(如细心、敏感等),渴望被男性照顾或渴望安全感。


我爸爸他是经常出差工作,包括小时候可能相对来说有这方面家庭的影响。然后可能我会比较倾向于希望能够得到这种像父亲一样的爱。这种感觉可能跟我父亲陪伴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一直缺乏安全感的话就希望有个人能保护你,所以一个高大英勇的男性形象会比较有吸引力一些。


女同性恋群体中,对父亲的负面态度可能会导致其对与男性产生亲密关系感到排斥,并对女性产生更强的保护欲,在亲密关系中成为“偏T”的角色,更偏好女性气质的女生,而抗拒性格男性气质的女生。


他就是那种给人感觉就是那种大男子主义、在家不说话、脾气又不好,很烦,然后渐渐就会喜欢女生。而且因为我爸对我妈我觉得不是很好的话,我会总想去保护她,然后渐渐地可能就养成这种性格。


也有受访者是将原生家庭里被照顾和宠爱的角色延续到了亲密关系当中。


3.3

早期的性幻想中存在角色偏好



受访者早在青春期刚开始、对同性产生性冲动时,即在实际发生性关系之前,就会在观看影视和文学作品时将自己代入某一方,这一点在gay中更为常见。对某一方“更有代入感”或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则会使其对自己的角色属性有了最初的意识,不仅是在插入/被插入的维度上,在S/M等维度上也有体现。此外,个体还可能会对周围人或某些影视明星产生幻想,并根据该幻想对象的可能角色属性(如更阳光、更“man”)来判断自己属于与之相对的角色属性。


性角色方面,和性取向觉醒是同一种时间(初三的时候就有苗头),我还是会自动带入1这个角色。生理上跟心理上都是1才可以给我带来感觉,所以说幻想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小是固定的。


最早是看耽美的时候,我比较习惯性地把自己往受方代入,然后我看的会有涉及到主仆关系方面,会觉得其实自己的代入感还蛮强的。


最早应该是初一左右吧,有一本电影杂志,封面是黄晓明,我忘了他演了一个什么电影,对他会有一种冲动,然后大概知道了。


图片

Source: The Gender Spectrum Collection


3.4

情感经历促进角色定位的确认与流动



过往情感经历对角色的影响会贯穿角色形成和变化的整个过程。


在角色形成初期,受访者可能根据自己以往喜欢的对象(不一定是亲密关系中的)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角色,比如之前喜欢的都是偏T的女性同性恋者更可能会把自己定义为P;初次性经历对gay的角色定位比较重要,甚至有自我认同为“1”的男生在解释形成过程中着重讲述了很早之前和女生的性经历。


但是随着交往经历的丰富,对方的行为、性情和喜好会对受访者的角色认知观念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受访者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和丰富,其角色定位可能经历由0/1/T/P向0.5/H/不划分的转变。


刚一开始觉得自己是个T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谈过恋爱,对自己经常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性格比较敏感,因为没有人去让我表现出那种柔弱的内在的东西。但是你真的进入到比较亲密的关系当中的时候,你自己里面东西可能会出来。我觉得你对于自己的定义还是要体会之后才知道吧。(该受访者目前不划分角色)


一开始我以为我是0,因为我高中的时候喜欢的那个人,一看就是1号,一看就是个直男,所以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小0。然后之后自己也会发现,原来自己也会喜欢一些很可爱的小男生,当时就觉得,那我可能就是0.5吧。


但情感经历因素也存在另外一条影响角色的路径——有受访者讲述因为在感情中频繁受伤,性格变得更加自卑、更容易有不安全感,所以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就会更敏感,想获得更多照顾和呵护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在性方面也更倾向被动的角色。


3.5

社会文化因素的渗透



3.5.1

社会规范的内化与制约



个体在角色认同形成初期,会受到外界的极大影响,尤其是社会规范。最初接触到社会规范时(可能源于身边同学的评价、同性文学或网络社群),个体很可能会将自己根据某个角色的刻板印象对号入座,如更矮、更弱势、更漂亮的是“0”等,少数受访者会将其内化为信念,在亲密关系中按照这样的刻板印象来相处(如老公/老婆的称呼、1付出更多金钱更照顾对方)。


也有一些关于男同性恋有一部分是初中女同学在谈论的,然后我会知道就是在初中的时候,我没有跟任何人提到性取向那方面的东西,但是有女生跑过来说,就是说我很符合受的气质,然后说能不能把我写到她的小说里面。


社会规范也常会对角色认同产生阻力,包括两种情况:

1

当个体的心理倾向与社会对某角色的刻板印象相一致,但外貌特征与之相斥时,个体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并在形成自身角色定位时遇到困难,甚至做出妥协。


我觉得我太高了,因为一般都希望弱势方更矮小一些,强势方更高大一些,我觉得我的身高体型已经超出了传统的0的范围。我没有完全认同社会上这种规范,甚至有些愤恨社会上的这种倾向。我情感上倾向于很弱小,但我的身高长相这种物理条件让我不得不照顾别人——如果我只有170并且很漂亮,我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照顾。

2

对于gay来说,如果被周围的人认为有“0”或“娘”这样在男权环境下受排斥的属性,会一直不认同甚至反感自己所处的角色。


我从一年级就开始被冠以娘娘腔称号,真的很小,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我。好像就一直在这个暗示下面,因为初中也有人说,高中也有人说,可能那个时候大家的说法就变了,变成了娘,或者是像有些可能……会很自卑,一直想脱掉这个帽子。


3.5.2

LGBTQ伙伴的多元声音



随着接触到圈子里更多不同的声音,受访者可能会认识到区分角色可能是不必要的,并且在和同自己有类似想法的人接触后更坚定自己的想法,即不划分角色、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线下接触的不是很多,但是我接触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很主动地去区分这个东西的。


我刚接触到这个属性分类的时候,大部分的描述都是在一些外在的,比如你的发型、你的着装。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会强调一些外在的东西。后来听到了更多的声音,因为这个圈子里的一些人也会抱有这种想法(不划分/不贴标签),然后把她们的想法表达出来,我看到她们的想法之后就会觉得好像也很有道理,然后也就会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影响。


3.6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部分受访者的角色形成更为复杂。


一位倾向于找“偏T”的女性(如短发、男性化装扮)发展关系的受访者解释,这可能是源于希望对方对自身性取向认知稳定并敢于表达自己对社会束缚的反抗——“T好像比较容易理解同性恋,可能因为她们对自己的性取向的认知和对社会束缚的反抗体现在了她的外观上,你会觉得她是有了解的,说不定已经跟家里出了柜。其实我倒不怕她们(比较“娇”的、女孩子气的)是双性恋,其实最怕的是她们自己把对女生的钦慕心理当成喜欢的感情,或者只是喜欢跟你聊天,或者只是觉得姐姐很好。” 这一因素在les中会更常见——相对男性而言,女生同性之间友情和爱情的界限会更为模糊,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性化打扮的T能够传达出更明确的性倾向信息和自我认知,选择她们能够让为“爱上直女”而困扰的女生降低遇到类似问题的风险,并更有安全感。


图片

《阿黛尔的生活》(La Vie d'Adèle)剧照


因为性取向而承担的心理压力本身也可能会塑造个体的角色定位。有受访者表示,“知道自己性取向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很特殊,就有种孤立的感觉,所以还是希望能有人理解、照顾我”,因而形成了后续的情感角色。


性角色上不做区分的女同性恋受访者还将其解释为女性身体结构与男性的差异——女性单纯“做1”无法获得身体上的愉悦:“我会觉得虽然自己可能还是倾向被动的一方,但是你处于这种关系,因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你手上不可能获得什么快感——所以说要想这个关系处于一个比较平等的状态,我不能光做一个枕头公主那样的角色,如果实际到了关系我可能会倾向于所谓的礼尚往来一些。”


此外,泛性恋倾向也会导致个体不划分角色:“我是给自己划分为泛性恋,所以我看她并不是以一个什么性别来看,然后并不能从T、P这个角度去看。”


3.7

因素间的关联性



以上因素中有些因素更容易同时出现:

1

家庭相关因素的影响路径与外型、气质、性格等自身因素分不开。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小单位对个体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受访者的气质、性格等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会再次作用于受访者的角色与自我定位。

2

性幻想以及情感经历相关因素也常会同时出现,二者性质相近——都是通过自己产生的与性或亲密关系有关的偏好形成了角色意识,并也据此给自己进行分类或拒绝外界的类别体系。


3.8

角色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有半数受访者报告角色有过变化的情况。总的来说,性角色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形成也较早,一般从早年的性幻想到初始几次亲密关系中的性实践就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角色更有弹性,虽然气质和性格决定了基调,但会按照对方的情况、喜好和性格进行适配,是人们常会妥协和调整的地方,这种流动性是突破二元建构的关键。


相对来说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就逐渐比较会自己把各种事情处理好,然后其实就只需要稍微有一些互动什么就可以了,照顾的这方面会比较少。


情感方面在目前这段关系我已经改变挺多的了,在过去我根本无法想象我在情感中会扮演这种角色。他说希望我做攻(生活上),我说我可以,因为我觉得他长得漂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长得漂亮就可以,我还蛮喜欢照顾他的,如果他能回应的话。


另外一些变化更多是观念上的变化——从认为自己可能属于某一角色类别转变为不划分角色,多为具体的情感经历引发或受周围伙伴影响,这一点在上文对这两类因素的阐述中已有涉及。


之前我会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0,因为我发现自己更希望会有被保护的欲望,然后以及我喜欢的男性的类型可能都更多的男性气质。但是遇到那个人,我们并没有问过和关心过对方的这个角色是怎样的,我并没有明显地感受到我们有什么谁更男性化和谁更女性化的这种情况,就我们好像已经抛开了1/0这个事情。


对于未来是否可能发生变化,受访者普遍表示如果未来遇到了一个和以往经历过的都“不太一样”的伴侣,也可能会突破当前的角色,有“可被挖掘的潜能”。


我如果碰到一个特别粘人,特别想让我怜惜的一个男朋友的话,我也变得很,就是和现在性格不太一样,我是属于会去改变的。


4

与角色有关的忧虑/困扰


在谈及这一话题时,其中很多都与社会规范有关,在上文“社会文化因素的渗透”部分已稍有提及。

1

不认同或不喜欢自己所处角色


觉得自己好像一直看起来就很弱,看起来比较像bottom一点,每次你遇到一个人,你在这个关系里面,如果就非要进一个强弱比较的话,我总觉得我是更像bottom的,但这一点让我很不爽,我不知道为什么,有可能大家对bottom的印象更偏女性化、更弱一点或者怎么样。


我感觉自己是0,但我觉得做0一点都不爽。这个可能会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0,因为我太不享受这个过程了。就是我之所以愿意,完全是为爱做0。


比较困扰的还是T到底是性别认同障碍还是同性恋的问题。我只在思考我到底是认同自己是一个男生,还是就是喜欢女生的一个女生而已。

2

自己的外形/气质不大符合外界对于某一个角色的要求,在寻找伴侣时会带来烦恼


自己的气质不大符合外界对1的要求,不是特别地符合我所喜欢的这种类型的男生对伴侣的需求,比如说有肌肉、体育好的那种。但我从小都特别讨厌运动,所以就可能跟他们所期望的气质不符合。可能也跟脸有关,脸可爱一点。这可能就是阻碍我脱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3

角色需求小众(如S/M),难以适配主流群体


我觉得我在gay的市场中算少数(角色以及角色需求),这在我认识新人的过程中是一个障碍,最大的障碍是不太喜欢1/0,这样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我觉得我不喜欢1/0这个事情可能让双方都不爽。

4

与性别不一致的外型打扮难以被外界接受,在T中比较常见


很多T在性别这方面很难看出来,比如说穿衣服你穿得素一点,然后留一个短发,很容易就被认成是男生,然后再加上声音方面的(粗),就会有很多麻烦。而且爸妈可能会想让你留长发,他们就可能希望你可以是一个小女孩那种感觉,别整得跟男的似的。



讨论



角色的二元划分体系是在“男-女”性别角色划分以及“gender-desire”二者稳固对应的话语机制下建构的,提供了一种可被复制的模板,使得人们能够快速理解性少数者亲密关系的模式,而未包含角色的多样性、流动性和复杂性。也因此形成了对特定角色的要求和捆绑,例如,男性应该保护女性的传统性别观念,延伸为“T保护P”、“1保护0”的刻板观念。gay群体中对0的偏见也移植了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贬抑性话语。


从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受访者在角色认同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类社会规训的制约,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会规范——在自我定位时对二元划分体系的质疑、对平衡平等关系的追求,这与酷儿理论所持观念有一定重叠。


我们希望这项研究的结果能够让这个群体外的人们从个体叙述的角度重新认识性少数群体,同时也能够让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人们看到有同伴正在解构性别刻板脚本、挑战男性霸权,从而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摘掉那些外在的束缚,更自由地去寻找爱、更自在地去爱,探索更多样、更独特的可能性。我们并不是在拒绝互补的亲密关系或者拒绝差异化,而是希望能避免按照社会所要求的“sex-gender-desire”对应关系进行固化的扮演。


图片


另外,本研究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即样本所在群体的代表性问题——由于招募渠道的局限,我们所接触的受访者大多数为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学生群体,因此所得结论难以泛化到更广泛的同性恋群体(很多受访者也提到在社交软件上还是能看到许多人在使用二元角色划分体系并且只接受特定角色伴侣)。另外,我们对主流体系外的角色(如S/M等)讨论较少。


最后也要说明,本研究仅讨论以同性亲密关系为主的性少数群体,未涉及到与异性恋亲密关系的对比,我们认为探讨与异性恋的差异的意义不大——作为人类个体对爱的追求是一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爱的回馈。即使在某些方面发现了差异性也很难脱离历史及社会环境进行归因。


参考文献

Levitt, H. M., & Hiestand, K. R. (2005). Gender within lesbian sexuality: Butch and femm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18(1), 39-51.

Wei, C., & Raymond, H. F. (2011). Preference for and maintenance of anal sex role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Sociodemographic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 829–834.

Johns, M. M., Pingel, E., Eisenberg, A., Santana, M. L., & Bauermeister, J. (2012). Butch tops and femme bottoms? Sexual positioning, sexual decision making, and gender roles among young gay m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6, 505–518.

Zheng, L., Hart, T. A., & Zheng, Y.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ourse preference position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gay men in Chi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1, 683–689.

Moskowitz, D. A., Moskowitz, D. A., Roloff, M. E., & Roloff, M. E. (2017). Re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op, bottom, and versatile orientations in Gay/Bisexual me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6(1), 273-285.

Zheng, L., & Zheng, Y. (2016). Gender nonconformity and butch-femme identity among lesbian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3(2), 186-193.

Levitt, H. M., & Horne, S. G. (2002). Explorations of lesbian-queer genders: Butch, femme, androgynous or "other". Journal of Lesbian Studies, 6(2), 25-39.

Zheng, L. (2019). The dyadic effects of Top/Bottom sexual self-labels and partner sexual role requirements on facial masculinity preferences among gay and bisexual men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8(1), 122-128.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